看到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一段故事,说的是日本为了准备这场战争,全民省吃俭用,以至于国家都快到崩溃的边缘。
这句话我也不知道真假,我就找了下这方面的资料,结果看到了‘艺伎’这个群体的描述。(下面是我纯手写,没有摘抄部分)
这应该是花魁
日本一直深受唐宋文化影响,很多职业名称干脆就照搬的中国的。比如‘女优’,‘优’是在中国古代之前称珠海包生男孩呼杂耍艺人,比如‘优孟’、‘优旃’(这俩人一个在楚庄王时期,一个秦始皇时期,在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有记载。这里的‘优’是职业,‘孟’、‘旃’是名字),后来称呼曲艺艺人(男演员是优,女演员是伶,民国时候也这么称呼)。
跟优一样,妓也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妓,指的是卖艺的女子;娼,指的是卖身的女子。可能日本人没有习惯用娼(事实上日本用这个字也挺熟练),所以为了加以区别在‘妓’前面加了‘艺’字。
可能是学唐风学得太透彻了,日本对男女那方面事情都比较看的开。
(ps:我没去过日本,我觉得日本人很矛盾,有时候男女之事放的挺开,有时候却异常保守。)
在幕府时代,‘游女’就日本各地游历,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的女主角就是为‘游女’。(游女不一定非要卖身,也兼卖艺)当然‘游女’只是最低等艺伎,更多艺伎是住在城里。
到了明治维新之后,虽然政治得到了改革,国弱民穷的日本在西方列强面前还是不够看。为了使国家富强起来,日本也走上‘羊吃人’的道路,大量农民破产,贫苦人民生活陷入了困境。
在日本女性地位不高,所以缓解家庭困境,好多懵懂、纯真的女孩在国家和家庭的安排下走上了海外‘谋生’的道路。(实际就是卖猪仔)
外出谋生的艺伎
大量女孩在国外从事‘艺伎’工作,这些‘艺伎’到了南亚、中国,甚至西伯利亚、非洲都有‘艺伎’的小巧的身影。
这些女孩乖巧、可爱,迅速成为了男人们的宠儿。女孩们也收获她们想要的,她们把大部分外汇寄回国内,缓解家庭的困境,支援国家的发展。
日俄在中国地盘大战
不过这些女孩的下场基本都是凄惨的,因为水土不服等原因,好多姑娘都客死他乡。当然人顽强的活下来,那么很不幸,她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当然在日本强盛之后,年老色衰的女人好多都选择回国。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个好结局,可是人跳出火坑之后,往往掉进地狱。
在日本作家山崎朋子的纪实文学《山打根八号娼院》,反映了日本‘艺伎’以‘人力资本’的形式去赚取钱财回日本,同时促进日本商业利益在亚洲进一步扩大。
有人说靠这个能给日本赚取多少外汇,说实话说多不多说少不少。19世纪当时日本艺伎从业人数仅次于纺织业女工人数,而且在外国工作的苦命女人,每天没什么空闲的时候,
(Ps:这本书改编成《望乡》,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我看了之后心中凄凄,这些可怜的女人回到日本之后,经常被视为贱民,而接受她们援助的亲属也歧视她们。)
孤苦无依的老艺伎
这段历史在现在日本文化中也留下了印记,比如‘花魁’、‘金鱼步’(艺伎用这种走路姿势)、‘花魁道中’、‘吉原’……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招代孕妈妈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