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的一个冬日,雪已住,天放晴,掩映在绿竹黑瓦白墙之间的庐州舒城慈山寺门外,林逋向李仲宣拱手吟道:“竹深淮寺雪萧骚,一壁寒灯伴寂寥。瘦尽骨毛终騕袅,蚀来锋刃转豪曹。宦情冷落诗中见,谈态轩昂酒后高。莫为无辜惜才术,圣明求治正焦劳。”
林逋行遍江淮,此番游历舒城,已盘桓逗留甚久,与李仲宣等品茗纵酒,放歌颂诗,脚步踏尽周遭春秋、鹿起、龙眠诸山,今日乘雪晴好上路,欲返回合肥。李仲宣至林逋借居的慈山寺,为林逋送别,林逋临行前留下了《舒城僧舍呈赠李仲宣文学》这首脍炙人口的赠诗,希望李仲宣心中明白,当尽早适应身份的改变,融入新朝。
林逋与李仲宣惺惺相惜,交谈甚欢,知悉李仲宣是南唐先主李昪的曾孙。宋灭南唐后,李仲宣祖父李珉徙家庐州,李仲宣爱舒城山水,随兄长就买田地,定居于此。林逋既感慨李仲宣款待之盛情,又认为大宋重视文教,李仲宣才品俱佳,不该沉寂乡野,步入朝堂,施展抱负方为可取。
林逋(968-1028),字君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隐士之一,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宋仁宗赐谥“和靖”,故后人尊其为和靖先生。《宋史》载其为杭州钱塘人,据林逋《将归四明夜坐话别任君》诗,四明(今宁波周边)或为林逋真正的乡里。
林逋父亲早亡,幼时家贫,少而好学,通晓经史百家,工书善画。林逋早年有入世之愿,然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最终布衣终身,中年以后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作为落魄王孙的李仲宣可能还是没有迈过亡国之痛这道坎,以致终身未仕,可未曾想他有一个号称“宋画第一”的曾孙李公麟,另一个曾孙李公权成了王安石的侄女婿,有一个“名动京师”,成为陆游姑父的玄孙李知刚,还有一个玄孙李康仲成了黄庭坚的女婿,舒城李氏终究还是和宋王朝摆脱不了干系。
时光转瞬到了真宗天禧五年(1021),作为北宋文坛领袖的刘筠自今岁二月上任庐州已有数月,处理公务闲暇之余,刘筠时常探访隐居在合肥的林逋,二个品性特立的君子十分投契,时有唱和,近日听闻林逋水阊门外原本破旧不堪的屋舍已重新翻建完工,于是带领州署里几个僚佐及包拯、李先、胥沆等青年才俊前去相贺。
新宅临市河,广五亩,屋数间,遍栽翠竹,正值绿莲清露,荷花烂漫,好一派夏日娇艳的景象。知己相见,不需寒暄,林逋已备薄酒,品酒之余众人恭请刘筠为林逋新居题诗。刘筠本是大手笔,自然推辞不得,于是“题林处士肥上新屋壁”片刻即出,诗云:“久厌侯鲭静室来,卜居邻近钓鱼台。旧山鹤怨无钱买,新竹僧同借宅栽。斗酒谁从杨子学,扁舟空访戴逵回。抽毫有污东阳望,但惜明时老润才。”此诗立意博雅,刘筠借用王献之雪夜访戴的典故,赞叹林逋品行高洁,气度不凡。
林逋移步私语:“恭喜大人,为朝廷觅得贤才,今日所遇这几位庐州士子,以鄙夫愚见均才学上佳,未来可期。尤其包拯沉谨有度,怀瑾握瑜,有‘公辅之器’。”刘筠颔首道:“先生所言极是,此子将来成就必在老夫之上。”林逋和刘筠没有看错,包拯等人后来都进士登科,包拯、李先为名臣,传载《宋史》。刘筠赏拔包拯,他的身后事也得到包拯襄助。刘筠卒后,其子亦早逝,田地房舍全部被官府没收,是包拯上奏由其族子承继,获准归还。
林逋能香港代妈最高报酬多少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林逋流传千古的名句,只要是读过诗的中国人都能吟诵。依据林诗探寻,林逋早年行迹虽不能确考,却可知其青年时曾在曹州(今山东菏泽),后漫游江淮间,远至汴梁,又客临江(今属江西),足迹遍及今天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江西五省。再据《和靖诗集》及后人辑补,林逋共存诗312首,另残句五联,据笔者所考,林逋所作与安徽相关的诗约四十三首,是除浙江以外最多的。
林逋在安徽到过合肥、舒城、无为、寿阳(今寿县)、芜湖、历阳(今属和县)、舒州(今属潜山)、当涂、池州、含山、盱眙等地,是诸省中可考最多的。除在舒城与李仲宣、庐州与刘筠等相会外,合肥马亮、宣城梅尧臣、当涂朱仲敏、历阳马仲文与然社上人、玉梁施道士等官绅释道与林逋亦有交谊。
《宋史·隐逸传》记载“初,(林逋)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于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这段记载被后人演绎成林逋最后二十年始终居住在孤山,即自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前后未曾出外远游。然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七及《宋史·刘筠传》相互印证,刘筠最早在真宗天禧五年(1021)二月以后才知庐州,刘筠不可能早于此时作《题林处士肥上新屋壁》诗,也就是说刘筠不可能早于此时与林逋在合肥相会。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招代孕妈妈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