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木村久
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它包罗万象,神秘莫测,对于普通人来讲,数学就是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可对于那些数学家来讲,数学就是他们为之倾倒的世界。提到中国的数学家,不得不提到两位重大的伟人,一位是有着“新中国数学事业的奠基人”荣誉称号的华罗庚,一位就是享有盛誉的数学天才“陈景润”。
这两位在中国的数学界里面赫赫有名,对中国的数学科学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对于华罗庚教授,大家在语文书里也略知一二,对于陈景润,可能就没那么熟悉了。
数学天才,名不虚传
陈景润是福建福州人,出生于1933年一个海边小城镇。陈景润的家境非常殷实,父亲在当时非常吃香的邮政体系内工作,家里兄弟姐妹三个,陈景润是最小的。陈景润的脑子非常灵活,思维敏捷,对数字有着非一般的迷恋,小学时数学成绩就非常优秀。高中时,陈景润以优异的成绩被厦门大学破格提前录取,成为了厦门大学的数理系的一名学生。
在这个专业,陈景润遇到了一位和他志同道合的老师,这位老师对数学也特别有研究,在老师的带领下,陈景润在数学上开始有了进一步的研究。
他经常不分昼夜地看着数学书,做着数学题,越学,越觉得数学的深奥。他还喜欢将一些数学家的理论和推算拿来反复斟酌,经常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1953年,陈景润大学毕业,立即就收到了北京四中的邀请,前往学校担任数学老师。
在北京四中呆了四年后,由于水土不服,陈景润生了场大病,不得不从四中退出,回到了厦门。此时厦门大学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陈景润开始担任厦门大学的资料员。
这份工作对于他来讲再好不过了,工作不是很繁忙,他可以潜心研究数论,在不断的钻研下,他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等等都有了进一步的实验。1956年,年仅23岁的陈景润就发表了《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教授之前的一些结果。
这一论文的发表,震惊了整个中国数学界,也引起了华罗庚教授的注意,后来经华教授的推荐,他转入中科院化学物理所。
1966年,他发表了《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一理论,成为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了里程碑。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之前“1+2”的详细证明,这一论文一经发出,立刻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轰动,他的成功被称为“陈氏定理”,而他也成为了“数学天才”。
一见钟情,爱上女军医
陈景润整日整夜沉浸在数学界,到了40多岁都还没有结婚,甚至连女朋友都没有,这可急坏了他的父母,四处张罗着给他相亲,可他倒好,不是说今天乌鲁木齐做代妈的正规渠道比较忙直接拒绝了和女方见面,就是说明天要出差直接回绝了父母,父母对此也无可奈何。
在所有人的心中,父亲在数学方面如此有天赋,儿子应该也不差吧,在陈由伟读小学期间,很多老师对他抱有非常大的希望,他整天被冠以“陈景润儿子”的标签,活在父亲的阴影下,时间久了,他却对数学渐渐开始了反抗,一点也不喜欢,数学成绩也很普通。
陈景润当然很想儿子可以子承父业,然而陈由伟特别有自己的想法,起初陈景润真的很失望,但后来想想,每个人都有擅长的地方,儿子志不在此,又何必强求他呢!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文章末尾为各位家长分享一本好书,都别错过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话来说:
想要让孩子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来,这就需要父母在辅导孩子数学题的过程中,陪孩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玩一些数学游戏。
然而,攀登数学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感到很惊讶。你还能像这样学数学?”
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够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
刘薰宇又是谁?刘薰宇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并不出名,因为他的精力主要在数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
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级的娃,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
同时把这书拿给孩子看,平时孩子也补习数学,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孩子看这本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招代孕妈妈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