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庆余年》的人,一定不会对“叶轻眉”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她不仅是男主角范闲的生母,还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她在庆国“发明”了玻璃、肥皂,建立了鉴查院、内库,她向往的是人人平等……这一切,都在暗示一件事,就是叶轻眉并不属于这个时代。
说到这里,就让我不得不想起一个人,她不就堪称是清朝版的“叶轻眉”吗?她的名字叫做王贞仪,我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她是谁。但看了我的介绍后,我相信,你会永远记住她的。
王贞仪是清朝的女科学家,她学贯中西、博览古今,在18世纪,这样的女子,全世界也只有她一个。那么她到底有什么杰出的地方呢?
一、解释“日月食”,提出《地圆说》
王贞仪堪称一代学霸,她留存后世的著作里,涉及到天文、地理、数学等等,而且这些著作,都是她在十八至二十四岁之间完成的。而且她还提出《地圆说》,解释了“日月食”,甚至比西方更有说服力。
“地球是圆的,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天圆地方呢?”相信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搞不明白。但是清朝的王贞仪,却用一句话就解释清楚了:“人居地上,各以所居之方为正,遥观异地皆斜立,其人立处皆当倾斜,而今不然,岂非首戴皆天,足履皆地。”
她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解释了“天圆地方”,而且是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理解的。不仅如此,她对于“日月食”的解释,也让西方科学家折服。
乾隆五十三年的一天,王贞仪望着家里的吊灯出了神。她看看吊灯,又看看东西两边桌上放着的大圆镜,不禁陷入沉思。不一会儿,她就想通了一个,已经困扰她十多天的疑问。
原来,王贞仪看过张衡的《灵宪》后,就对月食的形成产生了疑问。她认为月食发生在夜里,那时候太阳都不见了,如果地球和月亮之间,真的隔着一个太阳的话,那么太阳的光,是怎样到达月球的呢?
直到她看到家里的吊灯和大圆镜,才给了她灵感。于是她利用这些材料,开始做了一个实验,就是模拟月食的过程。王贞仪通过对灯和镜子的移动,最后成功模拟出了月食的形成过程。
为了方便后人理解,她还特意写了《月食解》,里面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向人们解释月食的形成过程。这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备的“日月食”成因的解释。要知道,这时候的王贞仪,不过才20岁啊。
二、清朝的一朵“奇葩”
王贞仪和叶轻眉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她们完全不像当时那个时代的人。王贞仪是清朝人,清朝的封建思想很严重,特别是乾隆闭关锁国,严重影响了西方文化的流入,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在当时,民间依然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都该在家相夫教子。可是王贞仪特立独行,她不愿南宁代妈待遇成为封建时代的牺牲品,她始终认为,女子也是能够站上朝堂的。
于是,王贞仪开始不断学习,没有人教她就自学。渐渐地,她不仅精通了数学、天文、地理,她还是当时有名的医学家,年纪轻轻就被称为“女中华佗”。更厉害的是,她在骑射方面的造诣,也一点都不输给男子。
在封建思想严重的清朝,王贞仪这样的女子,在别人眼中就属于“另类”。但她从不在意,她认为时代要发展,就必须摒除门户之见,以真理为先。
当别人用“男尊女卑”指责她的时候,王贞仪毫不畏惧在诗中写道:“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无论是治学还是做人,王贞仪始终都坚持自己,这样的女子,在当时找不出第二个。
后来,王贞仪结识了一名叫詹枚的青年,并与他结成夫妇。此时的她不仅要继续研究学术,还要忙着操持家务,说是“女超人”也一点都不为过。然而仅仅成亲四年,王贞仪就患了重病。
在她病重之时,放不下的仍是她的作品。当时她还在为自己的《德风亭初集》作序,丈夫詹枚则为她整理书稿。王贞仪担心自己去世后,留下的著作里涉及被禁学的天文历法,会连累家人,于是,她只能忍痛将很多作品烧毁。
还好有一部分她实在舍不得毁掉,才将这些文稿托付给自己的好友,剩下小部分拿去出刊,这才得以留存后世。当安排好一切之后,王贞仪离开了人世,时年29岁。
在200多年后的今天,王贞仪在科学领域上的贡献,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推崇。世界权威科学期刊《自然》中,曾将王贞仪选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
2000年2月8日,北京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最终国际天文文学联合会,就将这颗小行星,以“王贞仪”的名字命名。
在美国,王贞仪被视为“全球50位杰出女科学家”之一,更是在多部文学著作中,讲述关于王贞仪的故事。甚至在国外的明信片中,都有王贞仪的身影。然而在国内,王贞仪的名字却鲜为人知,实在令人叹息。
要知道,王贞仪是一位学贯中西、博览古今,通天文晓地理的杰出女科学家,而她,是中国人。虽然她的一生,如流星般短暂,但她给后世留下的,却是永远璀璨的星空。她的名字叫王贞仪。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招代孕妈妈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