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绵延千里,一路奔流而下,在积石山下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冲击形成宽广的土地。在当地人民智慧的创造下,沉睡在母亲河怀抱中的石头迎来生命的春天。它们质地坚硬、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图纹美丽、色彩斑斓,经过一番修饰,成为当地人眼里“会说话的石头”。
一块黄河石
卖出30多万元
“这是一块西瓜形状的黄河石,市面价值近三千元。”奇石收藏者马阿布都说,现在黄河奇石资源越来越稀少了,收藏价值也越来越高。
家住循化县城附近的马阿布都,平日以种庄稼为生。早些年,在好友的鼓励下,他也加入到黄河石收藏的行列中。马阿布都家中收藏的奇石绝大多数是他从黄河边捡的。对马阿布都而言,每一块黄河奇石,都是他心中的宝贝。
“寻找黄河石就像在草原上挖虫草一样,有时候一天能找到好几块,有时候空手而归。”马阿布都说,寻找黄河石要吃得了苦,风吹日晒是常有的事。
这两年,马阿布都走遍青海黄河沿线的州县,曾到过三江源头的玉树、果洛等地,也到过河湟谷地的贵德、尖扎、化隆、民和等地。寻找奇石的时间久了,马阿布都也发现了一些特点,青海黄河沿岸每个地方出产的石头都各具特色,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乌金石、星辰石、画面石等。
有一次,马阿布都在黄河边上寻得一块乌黑的乌金石。这块百斤重的乌金石经过清洗、打磨、上油,在市场上卖了个好价钱,这让马阿布都更加坚定了走奇石发展之路。
一块黄河石卖出了近万元的高价,此事轰动了马阿布都所在的村。不少村民的生活便与石头结缘,那些看似会说话的石头,渐渐堆满了屋里屋外。
经过数年的经营,循化县奇石经营户从最初的一两家,发展至现在的近两百家,还有的在省城扎了根。不少村民靠奇石生意,一年下来少则收入三四万元,多则收入七八万元。小小的石头成了村民眼里的金疙瘩。
“在循化一带经营黄河奇石的从业人员达到两百余人,成为拉动当地经济的产业之一。”循化县奇石协会会长韩建国说,目前,循化一带展出的奇石90%来自黄河,其中最贵的一块黄河石卖了30多万元。
黄河石做成精美的旅游纪念品
从母亲河怀中静静沉睡,到登堂入室成为艺术品,经过当地群众的巧手,黄河奇石走出省门、国门,成为青海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
黄河奇石琳琅满目。
随着生态旅游业兴起,黄河生态文化成为我省发展旅游的重头戏。河床上丰富的沙石资源也令青海旅游变得十分独特。一幅幅用黄河石做成的画,精美绝伦,富有诗意。这些“黄河石艺”的内容取材广泛,有民族风情、花鸟山水、人物故事等数十种题材。
循化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马远新说,黄河奇石是河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以黄河石为原料,融入青海世居民族民间传统艺术,通过继承和发扬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使得黄河石艺产品成为循化乃至青海旅游文创产品的金字招牌。
凭借家乡丰富的沙石资源,马德功在沙石上做起了文章。马德功说,以前循化没有一件像样的旅游纪念品,在循化县旅游部门的支持下,他从北京、西安等地请来工艺师。在工艺师精湛的技艺下,一块块不起眼的石头拼制成了精美的石头画。
在循化县博艺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展厅里,陈列着千余件黄河石艺产品。每一颗小小的黄河石,经过工艺师的巧妙搭配,不论是人物、山水,还是动植物,都栩栩如生,产品远销省内外。
一旁的循化县博艺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进才说,展厅陈列的每件藏品都是绝版,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目前,公司与北京王府井公司签订合同,在全国各地的王府井超市里都有销售黄河石头画的柜台。
随着奇石经营规模的日渐壮大,循化县博艺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对研发的产品从造型、色彩、包装等方面创新设计,最大化地配置农村劳动力,使其逐步成为我省旅游工艺品的支柱产业。目前,公司拥有近30项专利技术,注册商标“撒拉黄河石艺”,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在全国民族工艺品市场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
近年来,循化县黄河石文化已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景观和村民收入增长点。目前,循化博艺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设有山水、彩绘、沙画、驼绒等9个黄河石贴图车间,研发出了9个系列100多种黄河石画旅游纪念品。同时,我省循化、贵德等地也都成立了黄河奇石文化展馆,在带领收藏户参加省内外黄河奇石展销会之余,也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块奇石带动一条产业链
经过漫长岁月打磨,不起眼的黄河石不仅变成了一幅美丽的艺术画,也有了不菲的价格,其价格根据画的大小决定。石头画作品有牡丹、莲花,也有黑颈鹤、藏羚等。这些被冲刷了几千年的石头有的质地坚硬、有的沉稳古雅。如果碰到造型奇特的黄河石,还能直接卖钱。
黄河奇石。
在循化县街子镇果什滩村的一家小院里,韩它亥日正在制作石头画。在一个相框模板里,韩它亥日一手捏着石头片,一手拿着胶棒,将一枚枚小石片,仔细地粘在画板上。
韩它亥日以前在一家工地给工人做饭,参加培训后,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工艺师,循化县博艺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展厅里的“竹兰梅菊”四扇屏就是他制作完成的,每幅四扇屏能卖到上万元。
一旁的马进才介绍,纯手工制作九江本人愿做代妈最好个人一幅石艺画,规格小的要三四天,规格大的则需要几个月。这些引吭高歌的黑颈鹤、娇艳欲滴的莲花以及富有青海民族特色的画作,都是用毫不起眼的黄河石粘贴而成。
循化县黄河奇石收藏形成产业化。
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循化县博艺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在积石镇丁江村建了“扶贫车间”,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每年吸引100多名附近村民就业,月人均收入达到2800元,为农户增收搭建了良好的致富渠道和平台。
以黄河石为代表的三江源奇石走出青海,初步形成产业链条,在全国的地位逐渐提高,文化内涵正在凸显。通过多年的努力,黄河奇石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奇石爱好者购买和收藏的重要对象,产生的效益大大超越了奇石本身。
近年来,我省相关部门采取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措施,通过举办全国性奇石展,打造黄河奇石品牌,力促黄河奇石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如今全省共有采集、收藏、观赏奇石的从业人员上万人, 每年黄河奇石销售额达上亿元,有力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记者:赵俊杰 )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招代孕妈妈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