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莱芜,自古地杰人灵,贤达辈出。仅明清两代,莱芜境内就考中进士29位,其中明代11位,清代18位。究其原因,与他们个人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初衷,把个人理想与努力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有关,其中不泛与历代主政莱芜的地方父母官注重教育、兴办书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清代道光元年(1821)任莱芜知县的纪淦,就是莱芜历史上不可多得的重儒兴学的典范。走进原莱芜区实验小学院内,汶源书院碑,镶嵌在“知行”行雕塑基座西侧,东侧镶嵌着“汶水滨赋碑”。
汶源书院跋文碑拓片
汶水书院碑,呈长方形,高0.53米,宽0.64米。取拓片赏之,细品碑文内容,方知当年莱芜知县纪淦创建和管理汶源书院的艰辛。睹碑思人,置身今日之校园,不禁感慨万千。纪淦,字秋水,直隶(今河北)北人。道光元年赴任莱芜知县。道光三年(1823),纪淦在原莱城内东门里之北侧,创建汶源书院。当时,该书院规模较大,有讲堂、书楼、号舍,还有修业合肥夫妻找自然代妈堂等,教学用具,一应俱全。千头万绪,历时三年,于道光六年(1826)七月,汶源书院终于全部建成。
镶嵌清代汶源书院跋文碑的“知行”雕塑
书院建设过程中,纪淦亲自出面,聘请名儒大家,前来讲学授课,招生揽学,事无巨细,每自躬身前往,身竭力行。公务之外,闲暇时间,金知县也会亲自登台授课,给学生们躬身垂范。道光六年八月,纪淦被弹劾,离别之前,面对莱芜父老乡亲,赠诗四首,表达其时书院的眷恋和希望。此诗名曰《汶源书院落成七律四首》,其中一首:
小筑经年费往还,
讲堂新闢古城湾。
长教寒士能容膝,
肯信诸公始破颜。
老屋旧存吴教授,
荒村谁识叶云间。
寄辞后日贤君子,
好记题名汶岸山。
归济南后的莱芜实验小学现状
汶水书院的建成,系莱芜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用开天辟地来表述,亦不为过。汶水汤汤,岱宗巍巍,嬴牟古都,始皇故里,终于迎来莱芜历史上第一个具备完全教育功能的地方书院。汶水书院为莱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之士,解决了莱芜境内自乾隆十七年(1752)魏照黎中进士,及至道光,本土无一进士中榜登科的尴尬境地。也正是纪淦抗尘奔走,与当地的开明士绅倾尽囊橐,终于莱芜历史上,汶源书院应运而生,并建成使用。从道光十九年至光绪二十四年间,莱芜共七名进士及第,涌现出众多名流先贤。汶水书院碑,刻于清咸丰九年(1859),是现存关于莱城庙学书院的唯一石碑,也是我们对曾任莱芜一方父母官纪淦知县的不二怀念。汶水西去,汶源东来,无耐时隔不久,济南传来纪秋水的死讯,系自杀。听闻噩耗,纪淦挚友周乐一时无语,作《哭莱芜令纪秋水》诗。尔今借读,仍令人感同身受,痛心不已;同时,感慨世态炎凉,人生无常——
忽闻官罢已堪惊,
凶耗旋传泪雨倾。
不剩一钱困廉吏,
可怜五斗误书生。
斯人沟渎才何益,
宦海风波命太轻。
尚望醵金诸父老,
妻孥莫使滞归程。
声明:本文系《拓片留痕》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招代孕妈妈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