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应运而生,因河而兴,当年高瞻远瞩开凿大运河的隋炀帝功不可没。
沉睡了一千四百年后,隋炀帝的陵墓终于被世人发现。这位与扬州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帝王,他的事迹也将继续在扬州被世人知晓。
最新消息:总面积11.3万平方米的扬州隋炀帝陵考古遗址公园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建成开放。
2013年4月,一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国家文物局派出3名考古专家现场考察, 专家们初步认为墓主人应为隋炀帝杨广 。
2013年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确认,扬州邗江区隋唐墓葬是隋炀帝杨广与夫人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一号墓为隋炀帝,二号墓为萧皇后,并在墓中发现了金镶玉腰带、鎏金铜铺首等陪葬品。
# 萧后冠仿制品 >>
# 隋炀帝牙齿 >>
2014年4月16日,扬州曹庄隋炀帝墓中出土的135件套文物,首次在扬州双博馆展出。
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和萧皇后的墓葬, 2014年4月10日入选“201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扬州隋炀帝陵考古遗址公园总环境整治及景观塑造项目占地10.74公顷, 总投资1.5亿元 ,以隋炀帝墓为核心,中央为甲字形的墓葬遗址保护设施及中轴线广场,有墓葬本体展示区、历史环境阐释区、诗文展示文化活动区、出土文物陈列馆等, 预计今年上半年竣工 。
2月15日上午,扬州市召开全市文物工作会议。会议上提出力争上半年实现隋炀帝陵考古遗址公园整体开放。
记者近日实地探访了未开放的隋炀帝陵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已初具雏形。
公园位于邗江区和蜀路上,在进入公园前的路口处,有一个养志园,园内主题为隋炀帝墓保护展示馆,地面是大运河主题的浮雕,体现了杨广开通运河的丰功伟绩。
遗址公园的门口,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当中。
正门被绿色的铁皮封起,只留下一个仅供进出的通道。正式进入院内后,豁然开朗,宏大的覆斗型建筑映入眼帘,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在隋炀帝墓遗址上方,这个深蓝色覆斗形的保护建筑高高耸立,犹如给隋炀帝墓戴上了一顶庄重的“皇冠”。在这一建筑的四个角上,还有4个同样造型的小构件进行装饰和展示。
据工作人员介绍,其设计灵感来源于隋唐时期的皇冠造型,由千吨钢结构作为主骨架进行支撑,这一保护建筑,主体为地上一层,总建筑面积约3800多㎡,建筑总高度近16米。
在主体建筑前方,有一个长方形的水池名为“镜鉴池”。水面下有层叠的扇形花纹,与保护建筑上的遥相呼应。而这种扇形花纹的元素在整个公园内也随处可见,像是大运河的波浪在历史长河中滔滔不绝。
在镜鉴池的两侧,则是两道南北向的绿坡,上小下大,用块石堆叠分隔,层层叠叠,上面栽种了许多树木,呈现出高山流水的意境。
而正对着隋炀帝陵墓的,是一处高2米长10米的照壁,宛如一幅古代画轴。
照壁上一条河流从城市中央穿过,宛然曲折,流向远方;河道两侧是繁华的城市建筑,有飞檐翘角的高楼,有平房,高低错落;左下角还有大树,一些建筑掩隐在大树下;而河道上则架设有拱桥,连通两岸,河面则有小船、画舫,来回穿行……整个画面呈现一派繁华的古代扬州胜景。
都说隋朝的历史虽然短暂,但隋炀帝的文学造诣却在那个年代出类拔萃。
在高低起伏的山丘上,竖立着一块块不同材质,不同色彩的石块,上面刻有《泛龙舟 》、《咏鹰诗》等众多隋炀帝所作的诗词,有草书,有隶书,有楷书,形成了一片隋炀帝诗词石刻群。
记者了解到,隋炀帝陵考古遗址公园已基本建成,目前正积极推动文物陈列馆展陈工程,力争上半年整体开放。隋炀帝陵考古遗址公园环境整治及景观塑造工程也正在加快推进之中。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正在实施的隋炀帝陵考古遗址公园环境整治及景观塑造工程,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为5673平米。
隋炀帝陵考古遗址公园在建成隋炀帝墓保护设施的基础上,实施景观塑造和环境整治工程,完成墓葬本体加固保护工程,建设出土文物陈列馆并布置展陈,保护展示3号墓和隋唐水沟等遗迹,并制作安装隋炀帝雕塑。
隋炀帝陵考古遗址公园以隋炀帝墓为核心,中央为甲字形墓葬遗址保护设施及中轴线广场, 园区分为入口引导区、广场过渡区(镜鉴池+照壁)、墓葬本体展示区、历史环境阐释区、M3及考古信息阐释区、诗文展示文化活动区、出土文物陈列馆区、生态隔离区等8个主题区块 。“C”字形型主园路环绕核心广场区域,在组织场地功能流线的同时,串联起各个功能节点。
目前,隋炀帝陵考古遗址公园已被列入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专项” 。隋炀帝墓葬的历史文化和考古研究价值极高,项目建成后,隋炀帝陵考古遗址公园将成为扬州市集遗址保护、考澳门助孕代妈古科研、旅游、休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又一个标志性文旅地标。
大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
扬州与隋炀帝之间的不解之缘
将会随着隋炀帝陵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
成为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
部分资料来源:扬州发布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招代孕妈妈看到的,谢谢!
|